蘆薈的神秘面紗 - 中醫傳統應用


2015-07-16 00:00:00 瀏覽次數:1020
|

蘆薈的神秘面紗 - 中醫傳統應用

1.歷史概況

歷史上由波斯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蘆薈在當時是幹燥加工體,其模樣象黑色的麥芽糖,而非蘆薈植物,因而蘆薈中的許多有機營養成份已經喪失並導致當時的中醫不能全面認識蘆薈,只是將其當作瀉下藥而已。

蘆薈在中藥學的分類中歸類於瀉下藥(中藥蘆薈自唐代以後一直採用割取蘆薈葉片後收集其流出的液汁置鍋內熬成稠膏,傾入容器,冷卻凝固的塊狀物)。

蘆薈在中國醫典中的最早記載是《公定本草》。

現於歷史條件,歷來的中藥典籍均認為蘆薈的性味苦寒,功效基本上為瀉下、清熱、殺蟲,用法上常入丸劑內服。

宋代的《開寶本草》二十卷中是這樣記載蘆薈的“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痣病瘡瘻,解巴豆蟲”。

[性效說明] 傳統中醫認為蘆薈味苦,性寒。

蘆薈在傳統中醫典籍各著作中的歸經,有所不同。

但綜合來看,主要歸肝、大腸經。

認為本品苦寒清熱,沉降下行,入陽明經則能蕩滌大腸積滯而推陳通便;入肝經又能清瀉肝經之實火。

故有瀉下通便,清肝瀉火作用。為熱結便秘、肝經實熱證所常用。

2.傳統應用

(1)瀉下通便  用於熱結便秘間頭暈煩躁失眠者,伍朱砂以清熱鎮心安神,即便衣丸。也可於習慣性便秘, 腸胃有熱者。

(2)清瀉肝火  用於肝經實熱,目赤紅腫,頭暈頭痛,煩躁易怒,驚癇抽蓄而間見大便秘結者,伍龍膽草、栀子、青黛以瀉火通便,有“釜底抽薪”之效。

(3)殺蟲療疳 用於小兒蟲積腹痛或消瘦、石黃之疳積證者,伍白術、黃連、使君子、神曲、山楂等已見脾益胃,殺蟲療積。有涼肝、殺蟲之效。肝膽實火間大便燥結者及蛔蟲腹痛,疳積等症為常用。此外,中醫蘆薈在中國藥使上也曾用於至癬症,婦女閉經,胃腸脹氣,牙齦紅腫,齲齒,萎縮性鼻炎,癬瘡、痔瘻、瘰癘等。

資料轉載自 平衡藥物